太仆寺旗是錫林郭勒盟的南大門,與河北省交界,總面積3426平方公里。轄7個蘇木鄉鎮、176個行政嘎查村和6個社區。戶籍人口19.78萬,全旗常住人口為10.9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5.52萬人,比2023年末增加0.11萬人;鄉村人口為5.46萬人,比2023年末減少0.1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5萬,蒙古族人口7147人,是錫林郭勒盟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的旗縣。在自治區五大任務考核中屬于農牧業旗縣類。
2024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67.1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54億元,同比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22.47億元,同比增長8.0%;第三產業增加值25.12億元,同比增長3.0%。全旗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全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全旗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全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1億元,同比增長1.3%。全旗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11.8%。全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5元,同比增長5.2%。
太仆寺旗于1991年被列為自治區貧困旗,1994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旗。2011年再次列為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旗,同時列為自治區革命老區旗,2020年退出國家貧困旗序列。
地區主要優勢及特點:一是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背靠大草原,面向京津冀,距張家口市150公里、北京市350公里,是內蒙古進京車程最短的旗縣。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貫穿全境,周邊有錫林浩特、張家口機場,正在建設的錫林浩特至北京快速鐵路也途徑太仆寺旗并設站,這將使太仆寺旗從時間和空間上融入京津冀和華北地區。二是氣候環境舒適宜人。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海拔1300—1800米,年均氣溫1.7攝氏度,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農區森林覆蓋率40%,空氣純凈、富含負氧離子,獲譽全國百佳深呼吸小鎮。兼有丘陵草原、林網田疇和高山峻石等豐富地貌,130萬畝貢寶拉格草原是距離北京最近的天然草原。三是文化底蘊深厚綿長。太仆寺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蒙元文化和漢族文化相互交融,曾是蒙古族察哈爾部落的發祥地,被譽為“御馬文化之鄉”。太仆寺旗地區自遠古開始就是內地通往大漠的重要商道、鹽道和驛道,考古發現3000多年前青銅時代長江以北最早的錫礦遺址。太仆寺是秦漢至明清為朝廷主管馬政的機構,太仆卿為六部九卿之一。遼代為狗泊鹽司(后更名為西京鹽司)駐地,金朝建立昌州后置領寶山縣,元延祐六年(1319)昌州和寶山縣合并稱寶昌州,至正八年(1358)被兵取上都的紅巾軍所毀。明代為蒙古游牧地。清代為察哈爾左翼牧群駐地,直屬兵部太仆寺管轄;設于左翼牧群的御馬場直屬內務府管轄。民國時期先后直屬察哈爾特別區和察哈爾省。1950年劃歸內蒙古察哈爾盟,盟政府遷駐寶昌鎮。太仆寺旗地處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交錯帶,貢寶拉格草原文化特色鮮明,其他鄉鎮兩種文化水乳交融。這里也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舊址,紅色基因濃厚。四是產業發展特色鮮明。屬于典型的農牧交錯經濟類型區,現有耕地158萬畝,林地95萬畝,草場227萬畝。主要種植作物有馬鈴薯、蔬菜、胡麻、莜麥、青玉米等,是京津冀傳統冷涼蔬菜供應基地和產業轉移承接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入駐企業68家,初步形成以肉、酒、油、糖、藥、塑、電、金剛石為支撐的特色經濟體系。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