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點
(一)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著力提高母乳喂養率。《指南》提出,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免疫活性物質和水分,能夠滿足0~6個月嬰兒生長發育所需全部營養,不需要添加水和其他食物。強調兒童保健人員通過健康教育,向養育人普及母乳喂養核心知識和技能,提倡0~6月齡嬰兒純母乳喂養。
(二)強調輔食添加的重要性,著力降低嬰幼兒貧血率。嬰兒出生時體內有來自母體的儲備鐵,可以滿足前6個月生長發育需要。6月齡之后,嬰兒體內的鐵儲備耗盡,此時母乳喂養只能為嬰兒提供大約5%的鐵需要量,還有95%的鐵需要量要通過進食輔食獲得。為此,《指南》強調,6月齡后母乳喂養已不能完全滿足嬰幼兒生長發育需求,應當在繼續母乳喂養基礎上添加輔食。要求兒童保健人員針對6~24月齡嬰幼兒養育人在開展健康教育、喂養行為評價和咨詢指導服務中,著重指導養育人掌握科學的輔食添加方法,確保輔食添加頻次和種類合格,努力減少嬰幼兒缺鐵性貧血。
(三)強調合理膳食、飲食行為培養的重要性,著力改善幼兒營養狀況。均衡營養、規律就餐是嬰幼兒獲得全面充足的食物、促進消化吸收和建立良好飲食行為的重要保障。《指南》提出,2~3歲幼兒基本可以獨立進食,要引導幼兒食用家庭膳食,與家人一起進食3餐,期間加餐2次。養育人要選擇新鮮、營養豐富的食材,少鹽少糖,降低兒童期及成人期發生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進餐時不觀看電視、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每次進餐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行為。
(四)強調開展喂養行為評估,著力改善養育人喂養行為。養育人喂養知識缺乏、喂養方式不恰當,易引發嬰幼兒營養不良。《指南》強調,喂養行為評價及營養狀況評價完成后,兒童保健人員應結合嬰幼兒健康檢查、喂養行為評價及營養狀況評價結果,及時對存在喂養行為問題的養育人,以及存在營養問題的嬰幼兒,給予針對性咨詢指導和干預。對于患有營養性疾病的嬰幼兒,必要時轉診至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或其他專業醫療機構。
(五)制定形成了簡便易行的評估工具。《指南》聚焦嬰幼兒營養喂養主題,形成了適合基層兒童保健人員使用的《3歲以下嬰幼兒營養喂養評估表》,方便縣級、鄉級服務人員開展嬰幼兒營養喂養評估服務。兒童保健人員應用這一評估工具,定時定量詢問和記錄養育人各個關鍵月齡喂養情況、嬰幼兒各個關鍵月齡營養狀況,評估養育人的喂養行為,及時發現存在的喂養問題,結合嬰幼兒生長發育情況,給予針對性咨詢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