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錫林郭勒盟考古“走出去” | |||
| 索引號:11152500011659134E/2025-00001 | 發文字號:——— | ||
| 發文機構:文體旅游廣電局 | 信息分類:文化遺產保護 | ||
| 概述:錫林郭勒盟考古“走出去” | |||
| 成文日期:2024-11-21 00:00:00 | 公開日期:2024-11-21 16:08:26 | 廢止日期:——— | 有 效 性:有效 |
錫林郭勒地處祖國北疆草原中心地帶,復雜的地質地貌構造,決定了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點。在歷史文獻中錫林郭勒地區的相關記錄相對稀少,但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它從未缺席。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遺址遺跡和文化遺存。作為邊疆地區,這樣的歷史文脈實屬難得。盤點我盟境內遺址遺跡,挖掘其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探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印記,充分發揮其當代價值,對于我盟打造北疆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我盟文物考古保護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要求,在摸清文物資源家底,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等方面下功夫,持續推進了文物考古保護事業健康發展。
一、錫林郭勒盟文物資源及考古工作情況
經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盟不可移動文物共1148處。目前,我盟各級各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9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旗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4處。我盟境內的金界壕遺址總長度近1080公里。境內的北魏長城遺址總長度達32余公里。
我盟田野考古工自20世紀90年代全面開啟,最先是對對元上都及周邊元代墓葬進行連續發掘。2000至2001年,對東烏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蘇木舊石器時代金斯太洞穴遺址進行發掘;2009年,為申報元上都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對元上都遺址穆清閣進行考古發掘;2011至2014年,連續對正鑲白旗伊和淖爾魏晉南北朝墓葬群開展考古發掘,并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5至2016年,對多倫縣蔡木山鄉遼代貴妃墓進行考古發掘,并榮獲“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6至2017年,對全盟古代巖畫進行調查,涉及25處巖畫點,整幅巖畫1396幅,巖畫單體3968個;2018年,對蘇尼特右旗阿拉坦溝墓葬進行了主動性發掘;2019年為配合基本建設項目,對太仆寺旗下皮坊村干溝墓葬群進行了發掘;2020年為配合基本建設項目,對鑲黃旗乃仁陶勒蓋遺址和墓葬群進行了發掘;2020-2024年,連續五年對蘇尼特右旗吉呼郎圖匈奴墓葬群進行了主動性發掘,并獲得“2021年度內蒙古自治區十大考古新發現獎”。2021至2024年,重啟了東烏珠穆沁旗金斯太洞穴舊石器時代遺址主動性發掘項目,目前正在進行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工作。2023年6月,考古發掘錫林浩特市毛登牧場遼代墓葬。2024年進行了全盟古城調查工作。2025至2029年,自治區初步計劃對元上都遺址進行連續五年考古發掘。
二、文物考古“走出去”情況
?。ㄒ唬┏鐾量梢苿游奈镎故痉矫妗?021年4月,完成伊和淖爾北魏墓葬出土的皮衣完成修復后被選送參加了由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覽”,后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推出的“華彩重現·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成果展”展出。2023年7月至9月,內蒙古博物院推出了《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展覽,展出我盟伊和淖爾墓葬出土文物5組35件,分別為青銅帳鉤2件、鐵燈1件、銅鎏金鋪首銜環2件、金珠飾件20件、心形金飾件10件。2023年9月,國家博物館推出《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展覽,展出我盟伊和淖爾墓葬出土文物4件,分別為藍色透明玻璃碗、銀鎏金浮雕西洋人物花卉紋銀缽、鑲玻璃金項圈、銀鎏金雙耳杯;多倫遼代貴妃家族墓葬出土文物3件,分別為三節蓮花型銅燈,青瓷摩羯紋盆,白釉葫蘆瓶。2024年11月,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公安廳聯合推出為期1個月的《北疆護寶——內蒙古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展》,我盟共借展文物38組83件。
?。ǘ┪奈锟脊懦鐾廖奈镄迯头矫妗N颐苏偘灼煲梁湍谞柲乖岢鐾恋?2件/套竹木漆器文物送至湖北省荊州市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科學修復,9件/套皮毛絲織品文物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科學修復。錫林郭勒博物館(錫林郭勒盟文物考古保護研究中心)定期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到兩處研究機構進行以學代培,在技術層面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ㄈ┡c科研機構、高校合作方面。近年來,隨著邊疆考古大熱,許多國內科研機構、高校與我盟合作開展文物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其中包括中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暨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內蒙古大學等,合作研究方向包括古田野考古發掘、古人類DNA研究、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科技考古等領域。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專業人員缺乏。我盟文物保護機構人員不足、文物考古類專業人員缺乏,特別是文物保護中心和博物館合并后矛盾較為突出,部分旗縣雖通過公開招錄方式引進了一定的文博專業人才,但仍難于滿足業務類別和工作量的增加。
二是資金投入不足。考古研究、發掘與調查培訓資金投入不足,致使培訓質量、數量偏低,欠缺實踐經歷,掌握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現代新技術不夠及時、全面,限制工作人員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是公眾參與度低??脊虐l掘與調查的社會教育和公眾參與度不高,導致社會對考古工作的認知和支持不足。
四、對策建議
一是擴大人才隊伍、優化人才隊伍結構。積極與各級編制部門溝通,增加人員編制,且通過人才引進、招考、聘用等方式招錄具有考古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歷史學等文博相關專業學科背景人員,擴充文博隊伍人員力量,努力改善文博人才隊伍結構,提高專業人員占比。完善人才發展環境,通過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組織開展各類業務培訓,健全文博人才培養、激勵機制。此外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交叉合作,采取以學代培等方式,促進開展科研合作。
二是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上級、盟本級資金,加大對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整理的資金投入。推廣先進技術應用。引入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現代科技手段,提升考古發掘與調查的技術水平,增強考古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三是提升公眾參與度。通過舉辦考古成果展覽、專題講座等活動,提升社會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識和理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精選錫林郭勒盟地區特色考古出土文物,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展覽項目,并向全國推廣,以此提高考古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