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和紐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和增長極,加快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直接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從2022年鄉鎮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統計數據看,我盟鄉鎮社會經濟發展成效顯著,但仍存在發展不均衡、不完善,疫情后部分行業發展風險加大等問題亟待解決。本文通過對鄉鎮社會經濟基本情況統計資料進行分析,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研究我盟鄉鎮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并對如何促進鄉鎮社會經濟發展提出建議。
一、鄉鎮社會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2022年,全盟共有87個涉農鄉級單位,其中建制鎮37個,建制鄉37個,涉農的街道辦事處13個,戶籍戶數404987戶,較上年下降0.5%;戶籍人口929393人,較上年下降0.9%。
(一)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
2022年,全盟鄉鎮耕地面積28.7萬公頃,較上年增長3.1%,耕地灌溉面積8.9萬公頃,增長11.0%,耕地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為31.0%,較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二)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
2022年,全盟鄉鎮擁有家庭農場3191個,較上年增長15.0%,87個鄉鎮中近九成鄉鎮較上年持平或增長;擁有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422個,近七成鄉鎮較上年持平或增長,新型農牧業集體經濟穩步拓寬,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
(三)企業經濟發展較快
2022年,全盟鄉鎮擁有企業個數全面增長,其中擁有工業企業個數達1466個,較上年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3個,較上年增長12.1%。分旗縣看,錫林浩特市、蘇尼特右旗和鑲黃旗下轄鄉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不僅較上年有明顯增長,且增幅高于全盟鄉鎮平均水平;擁有住宿餐飲業企業238個,較上年增長2.6%;擁有農產品加工企業194個,較上年增長7.8%;擁有商品交易市場50個,較上年增長16.3%;擁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商店或超市2759個,較上年增長7.9%。疫情后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鄉鎮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
(四)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加強
2022年,全盟87個鄉鎮中,通三級及以上公路的鄉鎮占77.0%;通自來水的用戶占78.3%,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錫林浩特市、西烏珠穆沁旗和太仆寺旗下轄鄉鎮通自來水的用戶數呈現大幅增長,增幅高于全盟鄉鎮平均水平;通管道燃氣的鄉鎮用戶占5.0%,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錫市兩個鄉鎮更是實現0的突破,為轄區內的老舊小區接入燃氣管道,改善居民生活。全盟鄉鎮擁有圖書室(館)、文化站42個,較上年增長2.4%;電影院16家,較上年增長33.3%;體育健身場所649個。
(五)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較好
2022年,全盟鄉鎮共有小學62所,專任教師4193人,16個鄉鎮擁有2所以上小學,平均每個小學擁有專任教師67.6人;擁有幼兒園、托兒所172個,平均每個鄉鎮擁有幼兒園、托兒所2所。擁有醫療衛生機構996個,平均每個鄉鎮擁有11.4個;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533人,平均每個鄉鎮擁有29.1人,較上年增加1.9人;擁有獸醫(防疫)技術人員1236人,平均每個鄉鎮擁有14.2人,較上年增加1.5人。分地區看,獸醫(防疫)技術人員87個鄉鎮當中僅有5個較上年有所下降,其他旗縣均不同程度增長。其中西烏珠穆沁旗浩勒圖高勒鎮獸醫(防疫)技術人員工作由第三方公司承包,在22個嘎查中各分配了1-3個獸醫(防疫)人員,合計較上年增加28人,有效拉動全盟獸醫(防疫)人員增長。同時隨著我盟畜牧行業對獸醫人才需求的提高,各地增加了對獸醫(防疫)技術人員的招募和培養。
(六)支農服務機構逐步健全
2022年,全盟鄉鎮擁有農業技術服務機構79個,較上年增加10個,增長14.5%;農業技術服務機構從業人員808人,增加198人,增長32.5%;擁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70個,較上年增加2個,增長2.94%,農業技術推廣人員800人,較上年增加30人,增長3.9%。鄉鎮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科技人員逐步充實,支農服務人員配齊配強,助推我盟鄉鎮經濟加快發展。
(七)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新進展
2022年,全盟鄉鎮擁有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務機構28個,平均每個鄉鎮擁有0.3個;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務機構床位5088張,平均每個機構擁有床位182張,由于部分鄉鎮的民政服務機構2022年升級擴大面積,新成立養老公寓,因此床位較上年增長37.8%;本級政府創辦的養老機構9個,較上年增加1個;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16個,收養和救助人數488人,其中本級政府創辦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機構2個,收養和救助人數181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20733人,較上年增加38551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68318人。
二、鄉鎮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盟鄉鎮社會經濟發展呈穩步向好態勢,但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疫后部分行業發展停滯
2022年,全盟鄉鎮擁有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422個,較上年下降13.6%,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14218個,較上年下降18.5%,在三年疫情影響之下,許多鄉鎮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停產停業,沒有實際經營活動;全盟鄉鎮擁有建筑業企業487個,較上年下降9.5%,鄉鎮未形成規模的建筑行業發展陷入停滯狀態。
(二)保障體系不夠完善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可以有效緩解各類社會矛盾,協調各種社會關系,助推社會穩定。2022年,全盟鄉鎮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3988人,較上年減少2008人,由于疫情時期經濟效益差,部分居民退保。另外有部分流動人口受疫情影響采用手機繳費,統計在原居住地鄉鎮,未列入現居住地鄉鎮統計。
(三)社會發展不夠均衡
受地理條件、資源狀況、產業基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各旗縣鄉鎮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2022年,全盟鄉鎮擁有電影院16家,較上年增加4個,但都集中在錫林浩特市、蘇尼特左旗和西烏珠穆沁旗下轄的4個鄉鎮,其余83個鄉鎮均無增長;擁有圖書室(館)、文化站共計42個,擁有公園58個,但全盟87個鄉鎮中,還有52個未建立圖書室(館)、文化站,63個鄉鎮未建立公園;擁有金融機構網點數208個,較上年下降1.4%,主要因為部分鄉鎮轄區內銀行(金融網點)搬遷地址,轉入非涉農街道。
三、加快全盟鄉鎮社會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事關全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也事關全盟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發展好鄉鎮經濟對全盟社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借鑒外地經驗,結合全盟實際,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基礎設施建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帶動和支撐作用。通過推動城鎮化建設,全面改善鄉鎮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共同合作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善交通、通信、供水等基礎設施條件,推動鄉鎮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增質。
(二)推進疫后鄉鎮產業復蘇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對農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推進疫后鄉鎮產業復蘇,通過對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生產資金支持,降低貸款利率,減輕農牧民生產負擔;加強農牧業技術培訓,提高合作社生產技能和生產效率,引導農牧民加入合作社,共享現代農業設施和技術。通過加快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培育,全面推進鄉鎮企業復蘇。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加快完善鄉鎮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全覆蓋。加大政府引導作用,多方參與社會養老建設,統籌推進城鄉福利設施建設,推進敬老院規范化管理和服務;加強公共衛生保健,完善醫療保障政策;加大鄉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力度,切實做到最大限度惠民生。
(四)推進企業轉型發展
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促進技術創新和轉化應用,推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壯大優勢企業群體,加快建設現代化農牧產業體系,著力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不斷做大農業產業規模化,繼續延伸產業鏈,推動全盟鄉鎮經濟朝科學化、現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