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盟以誠信建設為基礎,系統推進分級分類信用評價監管機制建設,實現監管模式由粗放向精準轉變,顯著提升監管效能,強化市場主體誠信意識,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性循環,為營造公平、透明、穩定的營商環境與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實施重點行業精準信用監管,防范安全風險。針對礦山、危化品、冶金等116家生產企業,依據信用狀況實施五類分級監管,按信用等級動態調整檢查頻次。工程建設領域建立“黑白名單”制度,已錄入招標代理機構32家、造價咨詢企業15家。水利領域依據6類18項指標對297家取用水單位開展信用分級,交通運輸行業完成320戶道路運輸及駕培機構的質量信譽考核,推動行業規范發展。
拓展信用應用場景,增強惠民利企實效。將信用機制廣泛融入稅務、物業、人力資源、商貿流通等公共服務領域。稅務部門為A級納稅人提供審批服務、監管優惠、政策扶持等6方面便利;住建部門依托物業監管平臺實施季度考核和年度排名分級;人力資源市場建立23項指標評價體系實施分類監管;商貿領域在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活動中評定誠信商戶429家;文化旅游、家政、供用電等領域也全面推行信用評價,切實提升“誠信興商”和社會治理效能。
構建民生領域信用監管體系,保障質量安全。在食品、藥品、餐飲等直接關系群眾健康的領域,建立健全全鏈條信用監管機制。完成868戶藥品零售企業信用初評,對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四級風險分級監管,食品流通風險管控平臺實現全覆蓋。餐飲服務實行全領域風險等級評定,并通過開展“放心食品超市”等誠信創建活動,推動企業主動承諾信用,促進質量安全與品牌信用深度融合。
強化科研與知識產權信用監管,服務創新發展。建立科研信用監管框架,綜合考量科研行為規范、項目質量及信用記錄等因素,完成盟本級34家項目承接單位的信用評價與公示工作。在知識產權領域,聚焦肉、乳、糧食等重點產業,建立全流程信用管理機制,將信用水平與監管頻次直接關聯,有效維護創新主體權益。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