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烏珠穆沁旗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區的高日罕鎮圖力嘎嘎查,310多畝沙區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黃柳沙障如綠色網格縱橫鋪展,障間人工點播的幼苗冒出嫩芽,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盡顯頑強的生命力。這正是西烏珠穆沁旗2025年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項目圓滿收官的生動寫照。
該項目自2025年5月啟動以來,經過數月努力,順利完成7.8萬畝的治理面積。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不僅遏制了沙地擴展,還為區域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邁出堅實一步,為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增添了厚重綠意。
作為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的關鍵戰場,西烏珠穆沁旗早在2024年就積極行動,按下“治沙快進鍵”,提前完成2.8萬畝沙地治理任務,為實現10.6萬畝的治沙總目標奠定基礎。2025年,針對剩余的7.8萬畝沙區,西烏珠穆沁旗摒棄“一刀切”的治理模式,推行“分類施策、精準治理”策略。對于5萬畝有原生植被的區域,采取溫和治理方式,不過度開發,通過科學施肥等手段喚醒植被活力,利用沙地自然修復能力實現“自我修復”。而對于2.8萬畝沙化嚴重的區域,則采取積極治理措施,打出“工程固沙+人工種草”的組合拳。累計完成3800畝的工程固沙工作,同時栽種以黃柳為代表的沙生植物2.8萬畝,這些“先鋒植被”率先在沙地上扎根,逐漸構建起防風固沙的綠色防線。
近年來,西烏珠穆沁旗始終堅持“科學治沙”理念,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向,將渾善達克沙地綜合治理作為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頭號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突出“政府主導、以工代賑、多元投入、群眾參與”的多元治沙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和先進科技手段。通過使用固沙劑、沙障開溝、無人機RTK等技術,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采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差異化治理策略,注重灌草結合,突出以種草為主的可持續修復路徑。統籌機械與人工作業,綜合運用飛播造林、封禁保育等手段,科學配置喬灌草植被,構建起多層級的生態防護體系。通過制定2024-2025年的治理規劃,最終順利完成10.6萬畝沙地的綜合治理任務。隨著治理工程的推進,區域內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林草植被覆蓋度穩步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不斷增強,為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每一步都離不開科學方法和堅持。”西烏珠穆沁旗林業事業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驗收階段,工作組深入高日罕鎮圖力嘎、翁根、呼德淖爾等嘎查,通過實地測量、植被抽樣等方式,對治理區的植被覆蓋度、苗木成活率、沙障穩固性等指標進行逐一核驗。最終數據顯示,各項指標均達到甚至超出預期,沙地生態修復成效顯著。
“治沙不易,守沙更需長效。”為守住這份“綠色成果”,西烏珠穆沁旗在推進生態治理的同時,積極探索聯農帶農的建設與管護模式,搭建起“蘇木鎮執法監管+嘎查日常管理+林草部門技術支撐”的協同管護體系。林業事業發展中心還將建立常態化跟蹤監測機制,組織技術人員定期深入沙區巡查,實時掌握植被生長動態。同時,嚴格落實圍封禁牧政策,通過宣傳引導,讓牧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主動加入生態保護行列。如今,群眾的生態意識持續提升,沙區“人沙和諧共生”的良性循環逐步形成,沙化土地的自然修復速度明顯加快。
截至目前,西烏珠穆沁旗治理區域內的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林草植被覆蓋度較治理前大幅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顯著增強。然而,西烏珠穆沁旗并未停下腳步,而是以此次治理成果為新起點,積極謀劃后續生態保護工作。在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的征程中,草原兒女正用實干精神,讓“綠進沙退”的畫卷不斷延展,為守護綠水青山、筑牢北疆生態屏障書寫新的答卷。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