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莜麥加工旺季,在錫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紅旗鎮與千斤溝鎮,正同步上演著兩種節奏的產業圖景,一邊是扎根村落的便民加工坊,一邊是貫通市場的現代化企業,二者分別以“小作坊便民、大企業拓市”的聯動模式,讓傳統莜麥產業煥發新活力,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走進喜來樂莜面加工坊,陣陣莜麥香撲面而來。作坊內,加工流程井然有序:工人先將莜麥倒入淘洗設備,去除麩皮與浮塵;隨后送入炒鍋中翻炒,待莜麥顏色漸黃、麥香四溢時,再轉入篩沙機篩除細小雜質;最后,潔凈的莜麥進入磨粉機,研磨成細膩的莜面面粉,裝袋后等待村民領取。
喜來樂莜面加工坊負責人徐海軍笑著說:“我們按每斤0.35元收加工費,旺季時每天能加工8000多斤莜麥,第一天送糧第二天就能取面,既方便又劃算。”
從紅旗鎮驅車前往千斤溝鎮,在內蒙古四海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現代化車間里,另一番繁忙景象正上演:自動化生產線連貫運轉,莜麥經智能清洗、精準去雜、分級研磨、分袋包裝等工序,封裝成一袋袋標準化產品。不同于小作坊的“鄰里服務”,這里的生產規模與銷售半徑大幅拓展。
內蒙古四海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劉志剛介紹:“我們與當地農民簽訂種植訂單,為農民提供優質良種,并推廣綠色高產種植技術,實現優質優價回收原糧,帶動千斤溝鎮及周邊地區500多戶農戶種植莜麥,也解決了3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目前,公司日加工莜麥能力達20噸,生產的莜面面粉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商超銷往全國各地,去年全年莜面銷售額突破600萬元。”
小作坊連著村民的“柴米油鹽”,大企業扛起產業的“發展大梁”。太仆寺旗莜面產業的“大小聯動”模式,既通過小作坊解決了農戶就近加工的需求,又依托大企業打通了產業鏈上下游,提升了莜麥的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這種“接地氣”的產業發展路徑,讓傳統莜麥從“田間”走向“餐桌”,也讓更多農戶分享產業紅利,為太仆寺旗鄉村振興注入了持續動能。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