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渾善達克沙地腹地的阿其圖烏拉蘇木,曾飽受沙化之困的土地上,正崛起一支以“綠”為夢的“治沙愛國人”隊伍。從個體堅守到全民參與,從零散治理到系統推進,他們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執著,在沙海中筑起生態屏障,更將“治沙為民、治沙為家、治沙為國”的信念深植人心,成為生態文明建設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深度融合的生動典范。
隊伍接力 從“治沙兵”到“愛國團”的牧民力量
“治沙愛國人”的故事,始于一群守護家園的牧民。54歲的賽汗是最早的踐行者,自1991年起,他扎根300畝沙地,用33年探索出“沙障定點防護+適地植物種植+適度放牧調控”模式:以牛糞十字網格沙障阻滯沙丘流動,截留草籽沃土,搭配檸條、揚柴等適地植物,讓樹木成活率達60%,更借牛群傳播草籽、糞便施肥,形成“動物-植物-沙地”生態循環,實現沙丘年均后退1米,20年累計推移20米,被牧民親切稱為“賽汗大哥”“治沙愛國兵”。
在賽汗感召下,巴圖格日勒等新生代治沙人接力創新:用柳樹固土法、圍封草場種紅柳,讓治沙隊伍從“兵”到“班”再到覆蓋全蘇木的“治沙愛國團”,形成“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全民參與”的格局,凝聚起治沙植綠、民族團結、愛國強國的強大合力。
技術破題 本土化創新與系統化推進的治沙實踐
技術扎根大地,生態屏障漸成。賽汗的“牛糞沙障”“共生鏈條”等“土辦法”,與新生代的“柳樹固土法”“紅柳種植實驗”相結合,構建起立體治沙體系。如今,“沙障固沙+適地種植+循環利用”的本土化技術日趨成熟,樹木成活率穩定在60%左右,為沙地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阿其圖烏拉方案”。
隊伍梯次壯大,治理效能倍增。項目以“黨建引領”為核心,從賽汗等“治沙愛國兵”個體示范,到“治沙愛國班”協同作戰,再到覆蓋全蘇木的“治沙愛國團”全民參與,形成“黨員帶頭、牧民跟上、志愿者加入”的治理梯隊。每年“綠色行動季”,300余名群眾參與“添綠、復綠、護綠”志愿活動,累計種植檸條、揚柴等數萬株,讓治沙成為全民自覺。
保障賦能 科學規劃下的沙退綠進成效
為確保治理實效,蘇木將治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成立專項工作組,實行“掛圖作戰”:全面摸清沙化草場狀況,科學制定治理方案,為209.35萬畝沙地明確目標、路徑與責任主體;通過“治沙大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平臺,邀請賽汗、巴圖格日勒等典型用鄉音講經驗,培育“人人關心生態、人人參與治沙”的共識。
如今,項目已帶動治理沙地45余萬畝,其中20余萬畝流動沙丘得到有效控制,楊柴、紅柳等植物長勢喜人,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風沙災害頻次減少,“沙退綠進”的生態奇跡在渾善達克沙地持續上演。
民心凝聚 群眾心中的“生態衛士”與信念傳承
“沒有賽汗大哥帶頭,我們可能還在受風沙欺負,他的‘土辦法’管用又實在!”牧民口中的贊譽,道出項目的民心溫度。參與治沙的巴圖格日勒說:“以前是個人瞎琢磨,現在團隊一起干,問題有人幫、經驗有人教,看著沙子變綠地,心里成就感滿滿。”未直接參與的群眾也感受到變化:“風沙少了,草木多了,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治沙愛國人’真是守護家園的‘生態衛士’!”
從“治沙為民”到“治沙為國”,阿其圖烏拉蘇木的“治沙愛國人”用堅守與創新,在渾善達克沙地書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答卷。這支“綠色脊梁”正以更堅定的信念、更科學的行動,讓沙地披綠、家園更美,讓愛國情懷在治沙實踐中綻放光芒。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