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以下簡稱“錫盟”)行政公署、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錫林郭勒盟能源局、西烏珠穆沁旗(以下簡稱“西烏旗”)人民政府、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承辦的“綠色氫氨醇產業集群推進會”在錫林浩特召開。大會以“綠動氫鏈,錫引未來”為主題,近400位嘉賓共商綠色氫氨醇發展大計。
綠色“錫”引力
據介紹,錫林郭勒盟水資源充沛,農牧林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豐富,共同構成綠色氫氨醇一體化發展的“源頭活水”。同時,坐擁“南鄰京津冀、北聯蒙俄”的黃金區位,依托二連浩特口岸和曹妃甸港、天津港,正在構建“通江達海”多式聯運體系,助力綠色氫氨醇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
“錫盟風光資源富集,已建成新能源裝機超2300萬千瓦,年發綠電500億度,裝機和發電量均居內蒙古首位、全國地級市前列;依托全國唯一獨立的省級管理電網——蒙西電網,一批源網荷儲一體化、園區綠色供電等市場化項目落地實施,鑄就了穩定、量大、質優且極具成本競爭力的綠電優勢?!卞a林郭勒盟委副書記、行署盟長郭玉峰在大會上表示。
錫盟作為國家風光資源一級區域,足夠低的綠電成為其發展綠色氫氨醇的底氣所在。據郭玉峰介紹,發展綠色氫氨醇,錫盟擁有日益完善的產業生態,堅實有力的基礎設施,以及真金白銀的政策保障。目前,錫盟已配套推出支持能源裝備等戰新產業發展壯大的辦法以及增量配電網等一攬子措施。
錫林郭勒盟同時具備資源、政策、產業多方優勢,全力發展綠色氫氨醇恰逢其時。
“綠色氫氨醇產業是連接綠電與終端應用的紐帶。”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主任委員、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原副司長、二級巡視員梁志鵬在會上表示,可再生能源電力轉化為氫氨醇,直接作為工業原料或者在工業、交通領域替代煤炭、天然氣以及石油消費,是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總量的新路徑。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蔣利軍表示,風光氫氨醇一體化提供了新能源就地消納新模式。通過電解水制氫,將綠電變為綠氫、綠氨、綠醇,使之易于儲運,既可作燃料,又可作原料,實現了風光資源的多元化應用。
瓶頸待破解
“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氫氨醇試點項目不斷涌現。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于彤在會上表示,目前氫能產業尚處于發展培育期,充滿了無限可能和潛力,而綠色氫氨醇產業憑借獨特的技術優勢和戰略價值,正從概念走向實踐,成為連接綠電與終端應用的關鍵紐帶。
與會嘉賓認為,要實現綠色氫氨醇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正視并打通從制氫、儲運到終端應用全鏈條上的堵點。
聚焦制氫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唐叔賢表示,綠氫的成本是氫能達到可持續目標的關鍵要素,需要將綠氫成本從目前21元/公斤下降到與灰氫成本相當。綠電制氫和二氧化碳捕集兩大問題成為綠氫成本下行的主要阻礙,要想打破綠氫高成本瓶頸,還需依靠技術創新。
對于制氫面臨的問題,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外籍院士劉科提出了低碳甲醇方案。所謂低碳甲醇,是指利用綠電與劣質煤,以及微礦分離技術制備的甲醇?!暗吞技状际蔷G氫最好的儲運載體,1L甲醇的產氫量是1L液氫的2倍。另外,低碳甲醇還可以利用現有的加油站加注,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經濟性。”劉科表示。
在氫儲運環節,航天氫能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安剛認為,只有打通大規模儲運的技術瓶頸,才能大幅降低氫氣成本,氫能社會才能真正到來。未來,該公司將建立以液氫為儲運介質的新能源電氫體系。
聚焦終端應用環節,清潔液體燃料、生物質摻燒以及綠氨摻燒等應用正不斷拓展。香港國際航運與海事服務中心副秘書長孫景亮表示,受各國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航運業正逐步向綠色低碳轉型。不過,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李志堅表示,可再生甲醇、氨以及航空燃料仍需突破各環節關鍵技術,為繼續擴大應用場景規模積累經驗。
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馬軍表示,堿性電解槽通過工程化設計,能夠適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的應用需求,其發展潛力將隨著市場成熟逐步釋放。公司以降低平準化氫成本(LCOH)為目標推進產品迭代,目前已成功進入海外10個國家的電解槽市場。
大會現場,錫林郭勒行署、西烏旗以及多倫縣政府領導分別進行了因地制宜的產業推介。會上,華電內蒙古能源有限公司、內蒙古蒙氫管網有限公司、華潤電力蒙東公司等多家企業分別與地方政府簽署11項戰略合作協議。
據悉,錫林郭勒盟還聚焦建設綠色氫能創新高地,從穩定運行的風光制氫一體化項目,到加速集聚的氫能裝備制造產業,再到具備“即插即用”條件的現代化工園區,正在加快構建“制儲輸加用”完整產業鏈條,推動綠色氫氨醇產業向更高能級、更寬領域堅實邁進。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