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錫林郭勒盟將保障農牧民工工資支付工作作為一項頭等民生工程來抓,實施源頭預防、線上監管、協同處置的根治欠薪全閉環工作機制,實現全盟欠薪線索同比下降、動態清零,切實解決群眾的“憂薪事”,牢牢守住農牧民工的“錢袋子”。
一、強化源頭預防,夯實資金保障“基本盤”
印發《錫林郭勒盟2025年度治理欠薪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管行業必須管欠薪、管資金必須管欠薪、管項目必須管欠薪”原則,行業主管部門和屬地一起上手,天天盯、周周核、月月督,確保欠薪問題有人管、管到底,2025年,農牧民工欠薪投訴案件量、涉及人數及金額較往年明顯下降,農牧民工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采取工作重點前移、工作重心下移的“雙駐雙查”模式,包片包項目重點檢查勞動合同、考勤、工資發放“七個一致”是否落實到位,今年已排查項目和企業281個。實行工程建設項目人工費用預撥制,建設單位每月按工程進度將人工費用撥付至專用賬戶,確保工資有錢發、按時發。今年以來,共338個工程建設項目存儲農牧民工工資保證金55240.75萬元。同時,啟動應急周轉金或工資保證金,簡化撥付流程,先行墊付基本生活費。農牧民工工資應急周轉金按照盟市財政不少于500萬元、各旗縣區財政不少于200萬元的要求,由各級財政列入年度預算,優先發放生活費,堅決兜住民生底線。
二、強化線上監管,構建工資支付“防火墻”
充分發揮“內蒙古自治區工程建設領域農牧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對農牧民工工資發放的預警功能,人社部門強化與行業主管部門協調配合,運用信息化手段監測預警欠薪風險隱患,工資專戶、實名信息、發薪記錄,全盟180個工程項目全部實現工程建設領域農牧民工工資支付實時動態監管,實現“云上看薪、平臺護薪”。創新推出“勞動保障監察一碼通”“錫林郭勒安薪卡”等便民舉措,實現“投訴不出門、掃碼即維權”。印發《錫林郭勒盟欠薪問題立行立改責任清單》,實現欠薪問題專人跟進、限時辦結、辦完必訪。今年以來,1082件線上欠薪線索全部快速辦結。
三、強化協同處置,打造欠薪治理“同心圓”
以貫徹《自治區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為主線,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門強化行業監管,嚴肅查處違法發包、轉包等行為,積極推行工程款支付擔保和施工過程結算,規范市場秩序。發改、財政等部門分別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和資金撥付管理,從源頭上預防拖欠工程款,嚴禁企業墊資承包。工信與人社建立清欠會商機制,定期研判,協調解決企業欠款導致的農民工工資問題,并開展包聯幫扶,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同時,全面推行欠薪線索統一歸集、統一交辦、統一督辦的“三統一”工作機制,嚴格落實“1+5+15+15”辦案規則和3個告知制度,建立欠薪線索快速響應機制,專人負責、限時辦結。2025年,幫助3595名勞動者追回工資2729.3萬元,未發生因欠薪引發的極端事件和重大輿情。
關注錫林郭勒盟政務門戶網